人民大会堂书画院

首页 >> 新闻中心 >>书画资讯 >> 绘画艺术的女性文本
详细内容

绘画艺术的女性文本

听说过何啸,但不认识何啸。欣赏何啸的一些绘画作品,自以为慢慢地走近了何啸。当然,仅仅限于我不济的眼神儿,因为自己已趋老眼昏花,生怕看走了眼,伤着了何啸,伤着了美丽,作品的美丽,人的美丽。便诚惶诚恐了。
何啸画国画,画人物,画花鸟,不知道画不画山水。
何氏的人物画,我能够见到的都是些画女人的,画乡村女人的。最让我感动的是那幅画“母亲喂奶孩子”的工笔画。很美。因为很美,于是就很看,看很美美在哪里。
何氏的“点”很美。其“点”点出了女性的细腻。窗台上搭着的一件印花裙子,抑或外套上的“白色印花”,用无数实有的白点点成数条恍惚的白线,构勒出纯粹的花,构勒出生动的蝶,构勒出规整的饰纹……将这一些吉祥的文化符号镶嵌在染透了的质地上,立即让视觉判断出一种匀称的美。其实想来,这何曾是“点”,这是名副其实的“线”,用“点”点成的“线”,使“线”有了“点”的灵魂;使“点”有了“线”的生命。“点”“线”混成一派古香古色。再看画作上的三笔“画人点睛”,分明点出了母亲之慈爱,孩儿之乐意。
何氏的“线”很美。其“线”勾出了女性的婉约。严格地讲来,这幅画既是“线”的“集结地”,又是“线”的“灵魂曲”。前者是说“线”的无处不在,构成了作品的生命骨架;后者是说“线”的无处不雅,彰显出作品的精神气韵。尤其是那些表现人物本身和优雅环境的描线,更是美轮美奂,万千变化。母亲的头发丝丝缕缕,真真切切;院墙上的花卉叶脉蜿蜒,如蛇如刺,枝梗挺硬,如竹如柱;拢起的窗帘皱褶清楚,渐行渐远,花蔓楚楚,以线分明;至于窗户的玻璃隔、院墙的方砖缝、房墙的马赛克纹理和母亲短衫的花绣等等,都是“线线俱到”,一丝不苟。是“线”的美妙美妙了画作之魂。
何氏的“面”很美。其“面”染出了女性的敏感。大家知道,国画的色与西画的色相比,是没法子比。国画的造色能力低下,局限了物质事物的表达,然而却挑战了东方智慧的艺术精神。在这幅画中,何氏通过“面”通盘考虑了着色的策略,使得深浅、浓淡、虚实、亮暗,相辅相成,相得益彰。母亲短衫、大花窗帘、花卉枝叶三者中的“面”处理,构成一组自近而远的“浅色面”。房墙、窗框、院墙三者中的“面”设定,又构成一组自近而远的“中色面”。最后是一件印花裙子(抑或外套)中的“面”创意,构成一个最近的“深色面”。而这一“深色面”就像一枚中国书画上的款识,压住了整体画面的稳妥,使得作品不飘不浮。至于染面时对光线的把持,对立体效果的认知,何氏都敏感而小心,起承转合般地统而贯之。
关于画作中何氏对人物形象的打造,我只想说一句,那就是“表现主义的工笔化”。看看那扁平的颅顶,修长的颈项,呆照的眼神。即可。
看来,何氏画荷,是何氏花鸟画的标志。其实不能说是标志,应该说是心性。何氏,荷氏也。
世界上,画荷花的画家都是聪明的画家。因为荷花的所有物质性构成,几乎都是点、线、面的自然直接对象:莲蓬为“点”;荷梗为“线”;荷叶为“面”;荷花则是点、线、面的结合。聪明的画家不一定是杰出的画家。同样的莲蓬、荷梗、荷叶、荷花,却可能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点、线、面。
何氏的荷花,不让欣赏者看荷叶,只逼着人家品荷花,识莲蓬。这来源于何氏绘画风格的突变,在工笔的背景下,演绎写意,甚至泼墨泼色。荷叶不见了身形,只留下体影,进而连影子都纷纷扰扰地捉摸不定,恍恍惚惚。想荷叶,梦荷叶,猜荷叶,成为审美情趣,这不能不说是何氏女性的潜意识所致。留下空间,留下更大的视觉缝隙,欣赏荷花的高洁雅气,品味莲蓬的一生伟业。写意让画面充满氛围,写实让画面聚焦精神,虚实相间,花叶相依,好一番静动“鸳鸯”。
荷花留白染色,淡化线痕,使荷花的朵、芯呈现出高洁和尚古的气韵,弥漫着一股神圣的宗教气息。“骨法”与“应物”得到了完美的实践。
“荷塘月色”曾是中国诗词意境文化中的经典,其经典灵魂对何氏的影响显而易见。写实与写意的毗邻,皴法的间或使用,黑白的参差布局,制造了似梦似幻的大美境界。雾气之中,夜色之际,荷花探头,莲蓬举首,一往深情地执手相看,传达出抒情主体(何氏画家)对人间亲情的向往和眷恋。这向往和眷恋充满了女性的温柔。
另外,何氏对水草的认真关照,表现出她体恤生命的强烈意识,每一棵水草的叶子上都好像牵挂着她善良的念想。画家感悟了:荷花也是一棵草。何氏也是一棵草。


最新评论
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
电话直呼
在线客服
在线留言
发送邮件
企业位置
联系我们:
13691380171
客服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还可输入字符250(限制字符250)
技术支持: 云网服务 | 管理登录
seo seo